编者按: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是一个以心血管手术麻醉、小儿麻醉、心脏病非心脏手术麻醉和危重症急诊抢救管理为特色,业务全面、710公海赌船综合能力超强的临床一级科室,科室业务包括手术室内外临床麻醉、麻醉门诊、疼痛诊疗及理疗康复等。经过20年的发展壮大,人才济济,各有特色,而且在业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近日,麻醉科手术室召开2024年第一季度质控会,以质量控制和促进发展作为两大主题展开讨论,副院长张东亚全程参与并提出指导意见。
会议分为多个环节,由住院总医师汇报麻醉业务、疼痛组主管汇报疼痛业务、宣传主管汇报宣传工作、科教主管介绍科研教学工作、综合手术室护士长和心脏手术室护士长分别汇报手术情况。麻醉科既作为平台科室为各类手术、检查提供条件,又作为自主科室积极通过门诊诊疗和住院手术开展疼痛治疗业务。其发展正是医院整体发展的一个缩影,2024年一季度各项业务均出现较明显增长,多数工作量达到历史新高。
作为外科手术和内科诊疗平台,第一季度全科共完成各类麻醉比去年同期增长7%。其中手术室内麻醉:全麻(综合+心脏)比去年增长16%;神经阻滞比去年增长9%;疼痛手术比去年增长280%。从手术分级看,二级手术比去年增长9%;三级手术比去年增长3%;四级手术比去年增长18%。手术室外麻醉,比去年增长2%。其中介入麻醉比去年增长21%;无痛气管镜比去年增长83%;无痛胃肠镜与去年持平;分娩镇痛比去年减少4%;计划生育门诊麻醉比去年增长19%。门诊及会诊方面总计比去年增长10%。麻醉恢复比去年增长24%;术后镇痛比去年增长2%;外出深静脉穿刺和气管插管比去年减少31%。
近年来,疼痛学科建设越来越受到各医疗机构的重视,特别是疼痛科目考核已经成为三级医院评审的重要项目之一。我院疼痛诊疗近年来也取得稳步发展,第一季度门诊比去年增长6%;疼痛治疗比去年增长42%;疼痛手术比去年增长280%。目前我科从事疼痛业务医师有7名(3名博士、3名硕士),其中副主任医师4人,开设有全天门诊和病房。探索利用传统中医、理疗、新技术浮针、药物(传统药物、臭氧、PRP等)、神经阻滞、微创手术等综合手段,治疗包括运动创伤和癌痛在内的各种疼痛。作为“北京市第一批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医院”,我院麻醉科既以舒适化医疗满足患者的迫切需求,又与兄弟科室一起共同致力于无痛医院建设。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医院年初对部分手术室进行必要升级改造,手术间的减少适逢全院各项业务量普遍增长,给空间和人力调配带来了相当程度的挑战。麻醉科手术室将此视为锻炼队伍提升管理的磨刀石,上下一心尽职尽责克服困难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为此,科室打破常规思维,通过合理调配资源和调整工作安排,保障相关科室顺利开展临床工作。例如,将宫腔镜手术调整到妇科门诊手术室,利用恢复室开展预麻醉,利用产房手术间,择期手术延续到后半夜。人力方面,既要克服工作场地分散在手术室、门诊、导管室、消化内镜室、支气管镜室、妇科手术室等地的不利因素,灵活安排人手;又要根据手术室内手术量大且时间长的特点,安排医护人员们提前到岗加班加点;为不影响第二天手术安排,麻醉科手术室工作人员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另外,因随时可能急危重症手术,一般择期手术面临地点和时间的调整,还要做好与各兄弟科室的沟通等工作。尽管工作繁忙压力大,但麻醉科手术室医护毫无怨言,保质保量完成各种工作任务。
3.加强与口腔科、皮肤美容科等相关科室沟通合作,优化门急诊患者的无痛诊疗流程;
4.为有需求的科室提供术前麻醉评估门诊,避免因需要内科优化治疗而延长等待手术的住院时间;
5.精细化手术室管理,不断提高手术间的使用效率,为外科室手术量的进一步增长做好支撑。
季度总结会的召开,既要吸取过往经验和教训,又要集思广益以利未来的发展。事实上,每个月的第一个周五,麻醉科都会召开月度总结会,对上一个月的工作进行总结,这是副院长张东亚管理麻醉科建立的重要质控保障。他通过听取各位主管对分管工作的汇报,指出优点和劣势,并对下一步的工作做出部署,不断促进科室良性发展。麻醉科张艳丽和李慧先两位副主任,也按照这种管理模式,全面管理科室各项工作。
麻醉科的发展,是全院综合发展的一个缩影,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怀,更离不开兄弟科室的大力配合。我们将与急危重症学组一起,继续踏实工作,开拓进取,向着“为生命保驾护航,为手术创造条件,积极践行舒适化医疗,创建无痛医院”的目标,大步前进。
本文由:公海恒温恒湿机环境设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