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赌赌船官方网站窗外,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窗内,灯火通明,一片静谧。40岁的徐慧玲,正托着一本《人类简史》,沉浸在纸张窸窣里。一旁,几个初三的学生,正低头伏案,笔尖沙沙作响。
3月20日夜,熙熙攘攘的温州闹市,一间临街的书房内,醉人的书香,温暖的灯光,包围着遨游书海的阅读者。这是温州市首家城市书房县前头书房。
3年前,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推出一项创新之举:开出全开放、纯公益、24小时不打烊的实体图书馆。此后,长明瓯江两岸的阅读灯火,像一粒粒春种,播撒在城市文化的土壤中,拔节生长成城市居民心灵的栖息地。到2017年初,温州市区已建成25家城市书房,共接待读者161万人次,外借图书72万册。温州城市书房还获得“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十大创新项目”“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等荣誉。
2016年,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国新参观完温州城市书房后,忍不住感慨:温州城市书房是与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布局、环境和服务的转型升级,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为业界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办馆模式。
从一个地域文化现象,逐渐辐射各地,温州城市书房引领多地城市文化新风尚。在省内,杭州、宁波等地开始推广城市书房建设经验,计划到明年底全省建成100家城市书房。在省外,山东威海、江苏扬州等10多个城市陆续启动城市书房建设。
城市书房为啥这么火?日前,作者来到温州,在一家家城市书房中,感受温州人如何经营着自己的“文化梦”。
“咣当”,县前头老街内,文印铺的职员拉起厚重的卷帘门。城市开始慢慢苏醒、变得喧嚣。斜对面,圆拱形的落地窗内,排排桌椅前,坐满了人。这会儿,门卫鲁家亮已将读者还的书整齐地摆上了架。
这是温州开出的第一家城市书房,3年来,清晨推门而入、夜半仍未还家的读者常坐在这里,徜徉在书的海洋里。一侧书库内低矮老旧的书架,似乎诉说着这间书房的前世今生。
“把这里交与你,我放心。”鲁家亮忘不了,2014年4月16日,书房开张时,温州市图书馆馆长胡海荣的托付,这份信任变成鲁家亮肩上的责任,他将这里当作家,一守就是三个春秋。
温州城市书房的想法源于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014年,三联韬奋书店推出24小时不打烊服务后,胡海荣立刻就想到了每年读者见面会上的诉求:能否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
“当时,温州图书馆县前头分馆一楼租出去的3间门店正好到期。干脆收回来,将门店打通,做成全自助、24小时不打烊的图书馆,让市民的心灵有个栖息地。”胡海荣说。
创新与梦想,让这个“转角就能遇到”的街头图书馆走进温州人的视野。巨大的落地橱窗,舒适的软面沙发,木制纹理书架,门口摆放着自助机、自助借还机、数字资源查询机等先进电子设备。一刷卡,书房门自动开合。这个占地150平方米的图书馆一开张,56个座位常常爆满。
随后,市长热线和图书馆热线均收到了许多这样的诉求:“能否多开几家不打烊的书房?”“可不可以在我家小区旁边也开一家”
于是,菱藕社区、东瓯智库、市行政中心、景山社区4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当年依次对外开放。一间小小的、泛着书香的阅览场所,仿佛是喧嚣闹市里的一泓清泉,浇灌进城市人内心深处,让繁忙的他们,在阅读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与片刻的宁静。“白天当老板”的温州人,晚上有了新的去处。
城市书房建设之初,众筹合作、共建共享就成为大家的共识。“建起来只是第一步,后面还需要运营和维护。所以,我们从书房选址、文献调拨到日常开放管理,都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温州市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纯芳说。
2015年,市民通过邮件、电话、微博等不同途径集思广益,最终选定“城市书房”作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正式名称。而后,书房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统一LOGO均向社会公布与此同时,城市书房建设也被温州市政府列入“为民办实事”十大项目。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众多温州市民把城市书房建设当成了自家事一样关心。
“几十万元的房租可以不要,书房不能不建!”这是位于瓯海区南塘一组团小区大多数业主的心声。2015年,小区几间临街商铺准备出租,听说市政府要建城市书房,业委会立马开会讨论,向市政府提交申请。
业委会主任黄静给作者算了一笔账,这也是他给少数提反对票的业主反复算过的账。他说,小区有699户居民,这几间商铺一年租金22万元,10年220万元,10年租金摊到每户头上,最多只能分到3000多元,可如果城市书房建在这儿,孩子们就有了去处,何乐而不为?
2015年底,业主们期待的南塘城市书房正式开放,开馆两个月就吸引了1.5万多人次来看书。这个被称为温州最美的城市书房,除了图书和借还一体机是由温州市图书馆统一提供,并纳入全市图书借还系统、每隔数日更新书目外,运营、装修、维护等都由南塘一组团业委会负责。黄静说,业委会还花了近40万元对书房内外进行装修,由社区保洁、保安来维护这里的清洁和安全。
此外,在温州市梦多多小镇,商场运营方森马集团将位于一楼的最旺商铺拿出来,按照儿童乐园的风格装修成城市书房,各类卡通玩偶和贴花设计让书房童趣十足;在东瓯智库产业园,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城市书房,为附近居民打造了一片温馨的场所。
25家城市书房还充分利用爱心志愿者、社区义工等社会力量,参与图书整理、秩序维护和管理,将书房打造成为闹市中的一方幽雅之地。
“能参与到这一文化项目,我们觉得非常高兴!”如今,不管是社区业主、企业与园区负责人还是志愿者,只要一谈起城市书房,他们都充满了自豪。
最繁华、最漂亮、最时尚,又离老百姓最近。25家精巧文雅的城市书房如珍珠般镶嵌在温州市民身边,配合其他文化公共设施,在温州市区打造起“15分钟文化圈”,让百姓俯仰之间皆能闻到文化的气息、感受城市的文明。
温州鹿城区,瓯江两岸最繁华的市中心。在这里,高楼鳞次栉比,不少大厦披上了一层“土豪金”,而在车水马龙的街角,13家别致精巧的城市书房,则闪烁着彻夜不息的暖色灯光,让整个城区褪去嘈杂,如水般温润如玉。
“典雅、别致、时尚,这些城市书房,比街角的咖啡店更文艺。”在鹿城区文广新局旁一间70平方米的城市书房,来来往往的行人都会被其吸引,因为她太美、太雅致。
2015年,鹿城区文广新局率先作出表率,将原先员工食堂的一半临街位置腾出,邀请鹿城区引进人才法国设计师托马斯担纲设计。为了利用好这70平方米的空间,托马斯设计了两层书架,由一侧旋转楼梯连通,书架二楼又合理放置了桌椅,木桌上每一盏台灯都采用暖光,翠绿色的吊兰从书架边缘垂下,窗外的阳光斜照进书房。置身其间,书香沁脾,仿佛清风拂面。这里甚至成了临街一景,一些小年轻还专程赶到这里来拍婚纱照。
紧接着,在鹿城区,五马街道拿出位于人民路上的临街旺铺,大南街道拿出位于商业中心联合大厦一层175平方米空间,双屿街道拿出中国鞋都文化广场一层500平方米的空间
“让公益设计点亮城市书房”活动随之开启,面向全国招募设计师,征集城市书房的公益设计方案,曾建龙、姚量、叶晓丹等国内知名设计师纷纷拿出设计方案,最终由市民选出最中意的那款设计风格。
这些格调迥异却非常文艺的书房,极大满足了周边居民阅读的需求,晚饭后,下楼走几步,不少人走着走着就到了城市书房。
文化是一个城市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的所在,在拔地而起的高楼间,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城市书房成为城市的“文化灯塔”。而这座灯塔,点燃的不仅仅是温州人畅游书海的习惯,更是催生市民慎独、自律与文明的火花。
在这里,书房从不剥夺任何一个人享受阅读和奉献爱心的权利。所以,我们看到,不少外来务工者惬意地坐在书桌前享受那一抹悠闲的时光。而70岁的老伯孙松涛为了做好志愿者,大字不识的他不仅在A4纸上画上书架,标上“A-Z”,以记清图书摆放的位置,还每天定时来到书房,维护书房环境。
我们看到,住在联合大厦的温州商人龚小萍每晚都自愿到楼下的大南城市书房打扫卫生,她说:“我们这一代只做生意不读书,不能让下一代也这样。”我们还看到,在温州大罗山山脚,京山村村民陈春利用自家房屋开起了民宿后,也主动找到温州市文广新局领导,说“我家里还有很大一块空间,拿出来给你们做书房吧”
城市书房,让不同年龄、职业的人开始享受书本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与自己对话,与流淌的历史、人文对视,在阅读里,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与文明素养正在慢慢升腾。
温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剑谨说:“书房能带来家庭的温馨感,而城市则是文化阵地建设的关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各地农村,文化礼堂已经成为村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希望将城市书房打造成为都市人心灵的港湾。”
今年,温州市文广新局准备将城市书房的模式推广到中心城镇,建成20个百姓书屋。接下来,城市书房将持续扩容,提供读书会、非遗文化、瓯越文化等多元文化服务。城市书房将不仅仅是个人的阅读空间,更是相互分享知识的新舞台。
阅读,在温州正如同呼吸一般,成为许多人的日常。如果说城市书房是温州人创作的一首诗歌,那她才刚刚开始吟唱。
本文由:公海恒温恒湿机环境设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