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外科手术量越来越多,麻醉作为外科手术顺利实施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也为大家所熟知。全身麻醉因其舒适度被广泛应用,医院超过90%的手术都会选择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但是,很多人认为:“麻醉就是打一针”“麻醉非常容易,跟手术相比没什么重要的”。这样想可就错了。
麻醉分为很多不同的类别,简单来说有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局部麻醉、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根据患者术前基本健康状况、疾病情况以及不同的手术方式来选择最优的麻醉方式。
完整的全麻分为三个阶段:诱导期、维持期和苏醒期。在全麻诱导期,麻醉医生会先给进入手术室完善好基本监护的患者开放外周静脉,也就是大家认知里的“打一针”。在通过氧气面罩给患者吸入100%纯氧的同时,从刚刚开放的静脉给入全身。
全麻药包括镇静药、镇痛药和肌肉松弛药。镇静药可以让患者在15秒的时间内进入睡眠状态,患者完全感觉不到手术的过程,等到患者苏醒了,手术也就结束了。镇痛药的作用则是让患者感觉不到任何与手术和麻醉相关的有害刺激引起的疼痛,包括麻醉的气管插管操作、手术的切皮刺激以及手术过程中对组织的牵拉刺激等。710公海赌赌船官网欢迎您肌肉松弛药就是让患者的全身骨骼肌进入松弛状态,有利于外科医生的手术操作,便于手术顺利进行。
在全麻诱导期,待患者迅速进入睡眠状态后,患者全身骨骼肌松弛,用于呼吸的肌肉也处在松弛状态,无法自主呼吸。麻醉医生会首先进行气管插管操作,就是把一根通气的管子置入到患者的气管内。这根气管导管用于连接患者的气道和外面的呼吸机,保证患者可以在呼吸机的辅助下通气,从而给身体充分的供氧。
当麻醉的诱导期结束,手术医生开始上台为患者实施手术。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并不是功成身退、高枕无忧,而是要全面陪同、监护整个手术过程,我们通常把这段时期称为麻醉维持期。在麻醉维持期,麻醉医生需要全面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氧饱和度、体温和尿量等常规监测;还有针对大手术的一些加强监护,包括实时动脉血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脉搏量变异度监测、心输出量监测、动脉血气监测、血栓弹力图以及食道超声等。同时,还得按时按需追加维持手术顺利进行下去的镇静药、镇痛药和肌肉松弛药,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的同时,还感觉不到因任何有害刺激引起的伤害记忆。
如果说在麻醉维持阶段,手术医生主攻解除患者某一部分身体疾病的问题,那么麻醉医生就是保证手术医生完成这项操作的好帮手。我们常常会看到各大自媒体平台上手术室的小段子,大概就是说当麻醉医生坐在凳子上悠哉地看着监护仪屏幕时,手术医生是最轻松的;当麻醉医生突然站起来,走到监护仪旁边皱起眉头,那么手术医生就要开始紧张了;如果麻醉医生这个时候再叹口气,手术医生就要“瑟瑟发抖”了。段子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也有几分确切,不难看出麻醉医生对于外科手术实施的重要性。
手术结束之后,麻醉还未结束,而是进入全麻的第三个阶段:麻醉苏醒期。不要小瞧这个阶段,我们经常会把麻醉诱导期和苏醒期比作飞机起飞和降落阶段。众所周知,起飞和降落是飞机飞行最为危险的过程,麻醉也是一样。在麻醉复苏期,麻醉医生要保证患者从麻醉状态平稳苏醒过来,全身骨骼肌也要从松弛状态重新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从而保证患者可以自主呼吸,维持全身氧供。一位优秀的麻醉医生要做到精准麻醉,就是在手术结束后的10分钟之内,让患者体内的恰好失效,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气管导管拔除,完美苏醒。至此,麻醉医生对于这位患者术中阶段的守护工作才算结束了。
但是,麻醉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术中阶段的守护,还包括术前阶段对患者的访视,要熟知患者术前的状态,包括既往疾病的了解、当前心肺功能状态、内环境状态的掌控,还要在术前与患者建立友好的关系,从而减轻患者进入手术室的紧张焦虑情绪。同时,麻醉医生还要在术后阶段对患者进行回访,辅助外科医生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以及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副作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本文由:公海恒温恒湿机环境设备提供